《奧本海默》:普羅米修斯式的殉道者

時間:2023-08-28 23:58:26閱讀:291

      凱·伯德和馬丁·J·舍溫所著傳記《奧本海默傳》曾獲2006年普利策傳記文學獎,是美國“原子彈之父”J.羅伯特·奧本海默的第一部完整傳記,該書的英文標題—— 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美國的普羅米修斯:J.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恰能成為電影《奧本海默》的一句話概述。

      電影《奧本海默》海報

      為凡人送去火焰的普羅米修斯,是希臘神話里著名的悲劇人物,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說,一位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超級英雄,他是殉道者,也是天譴者。

      英國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似乎有著普羅米修斯情結,從其早期短片《塔蘭臺拉》(Tarantella)、《盜竊罪》(Larceny),再到長片《記憶碎片》、《失眠癥》、“蝙蝠俠”三部曲、《信條》,幾乎每一部諾蘭導演的作品里,都會出現一位或多位陷入絕境,卻肉身成圣的人物,而作為代價,他不為家人、國家或體制等所容。

      基里安·墨菲 飾 奧本海默

      不過與以往諾蘭導演的電影不同,《奧本海默》是有著確切原型人物的。盡管此公1967年便已去世,但他留下的身后事,直到近年方有蓋棺定論的趨勢。比如,1954年,他因被懷疑是“蘇聯代理人”,被艾森豪威爾政府吊銷了參與美國核武器開發項目的“安全特許權”(Security Clearance),直到去年拜登政府方才撤銷了1954年的決定。

      隨著冷戰終結,奧本海默生前濃郁的左翼傾向,逐漸在美國主流層面得以淡化和接受,但“原子彈之父”的頭銜,卻因幾十年來越來越民粹化的反核情緒,讓奧本海默在死后逐漸成為爭議人物。

      《奧本海默傳》書影

      在《奧本海默傳》里,記述了奧本海默與好友拉比的信件交鋒,拉比試圖向奧本海默證明,雷達比原子彈更重要,是贏得戰爭的關鍵,并提醒奧本海默,“(原子彈)會讓三個世紀以來的物理學研究最終淪為世人眼中的毀滅性武器”。奧本海默在回信里,沒有討論所謂的戰爭倫理問題,他只是簡明扼要地指出,“現在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趕在納粹之前造出原子彈。”

      《奧本海默》劇照

      影片里,這段對話成為奧本海默與拉比面對面的爭論,雖然這段對話在片中時長不過一兩分鐘,諾蘭導演也刻意將該橋段處理得十分克制,但回到傳記里的敘述——拉比知道這會在奧本海默的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盡管拉比已經想到了原子彈的道德倫理,但處于戰爭中心的奧本海默第一次對于這種形而上學的問題失去了耐心。

      《奧本海默》劇照

      二戰之后,麥卡錫主義在美國泛濫,由于奧本海默認識多位共產主義人士,他成為了20世紀50年代美國反共、反蘇氛圍的犧牲品。如果影片僅僅停留在這里,那就不是諾蘭導演了。片中,通過小羅伯特·唐尼飾演的路易斯·施特勞斯的咆哮,提供了觀察奧本海默的另一個視角,而引子正是前文提到的那段傳記敘述。

      小羅伯特·唐尼 飾 施特勞斯

      在施特勞斯看來,奧本海默清楚知道原子彈的誕生,會對戰爭、對未來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但用施特勞斯的話說,如果現在再讓奧本海默重新選擇一次的話,他仍然會主導“曼哈頓計劃”。奧本海默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卻又希望后人理解他當時的迫不得已,戰后被美國反共浪潮迫害,又正好讓奧本海默成為一名殉道者。

      事實上,諾蘭導演此番一反常態,在影片里一次又一次點題“殉道”,片尾奧本海默妻子在自家院子里牽起奧本海默的手,仍然再次發問,“如此殉道之后,世人是否會因此原諒你?”

      《三體》里,第一代執劍人羅輯,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從救世主變為暴君。因為那些生活在和平時代里的地球人,只記住了羅輯所犯下的惡,忘記了恐怖平衡之前地球人面對三體人的無助、無能、無力局面。

      “原子彈之父”也因核武器的巨大威脅,成為那些理想和平主義者口誅筆伐的目標。影片里,倒是杜魯門的臺詞更有意思:“日本人不會記得誰研制了原子彈,但會記得誰下命令往廣島扔原子彈。”

      “芭本海默”

      影片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十分照顧日本觀眾的觀影心理,全片沒有出現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的畫面。不過,從現實情況來看,部分日本人似乎并不領情。此前《芭比》和《奧本海默》聯合玩梗宣傳的“芭本海默”,遭到日本網友聯合抵制《芭比》在日上映。至于《奧本海默》,該片至今未宣布在日上映計劃。

      1960年,奧本海默訪問日本東京,他在接受當地記者采訪時說,“我不后悔研制了原子彈。”而在另一個廣為流傳的版本里,奧本海默曾對日本記者說,“當年沒有把原子彈扔到東京,已經是看在上帝的面子上了。”

      《奧本海默》劇照

      原子彈以及奧本海默極力反對的氫彈,都讓世人身陷核恐怖之中,可正是因為大國之間存在了相互保證毀滅的能力,構建了二戰后的大國之間相對和平。

      在筆者看來,片中引用《薄伽梵歌》一句“我是死神,世界的毀滅者”,不如這句“從事必要的行動吧!行動總比不行動好;如果你拒絕行動,恐怕生命都難維持”。(摘自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版《薄伽梵歌》第三章)

      直到奧本海默去世,他仍舊沒有被美國政府平反。影片里,約翰遜總統在1963年給奧本海默頒發了“費米獎”(Enrico Fermi Award),該獎是美國政府機構原子能委員會(Department of Energy)頒發的一項國際獎,用來獎勵在核物理上有高度成就的杰出人士。美國政府以此方式變相肯定了奧本海默為美國所做出的貢獻。原本該獎應由肯尼迪總統頒發,但他在頒獎儀式十天前遇刺身亡。而在影片里,阻止施特勞斯成為商務部長的參議院投票里,投出關鍵性反對票的,正是時任馬賽諸塞州參議員的肯尼迪。

      【觀影小貼士】

      1、克里斯托弗·諾蘭經常在電影里“操弄”時間線,比如其執導的代表作《盜夢空間》《敦刻爾克》《信條》等?!秺W本海默》也可歸納為二戰前、二戰中、二戰后三條線,這三條線在影片開頭有一些交叉,但對于熟識諾蘭導演作品的觀眾而言,此次時間線的交織尚屬輕微,甚至可以粗暴將三個小時的電影劃分為第一個小時講二戰前,第二個小時講二戰中,第三個小時講二戰后。片中有關人類第一次核試驗的場景,基本都出現在第二個小時。

      2、電影《奧本海默》根據2006年普利策傳記文學獎作品《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改編。該書曾于2009年出版了簡體中文版,書名為《奧本海默傳:“原子彈之父”的美國悲劇》,由書名便知,該書翻譯能有多“隨性”,豆瓣上專門有網友做了勘誤目錄)。本書于2023年8月20日出版了新的簡體中文版,譯者也換了人,目前新版在豆瓣尚未開分,而豆瓣評論則引流自老版本。

      上一篇:新版《鐵血戰士》定名《顱骨》 講述外星生物起源
      下一篇:《現在就出發》制片人熱播,快走出城市

      評論

      • 評論加載中...

      Copyright ? 2008-2023

      網站地圖

      精品RSS禁订阅源